【科普】心悸?胃痛?发抖?查不出原因的不适可能是你内心的求救信号!

发布于 2025-04-14


你有没有过莫名其妙心跳很快、肠胃总是不舒服、手抖、头疼等情况,上医院检查却查不出原因,这有可能是你的心理问题“躯体化”的表现。
躯体化是一种心理问题“身体化”的现象,指个体将心理困扰、情绪冲突或社会压力转化为具体的躯体症状,且这些症状无法用器质性疾病完全解释
它的产生原因也很简单:
  • 焦虑、抑郁、愤怒等负面情绪长期无法被识别或表达,转而通过躯体症状“释放”。
  • 童年期忽视、虐待、重大丧失等创伤,可能导致个体形成“通过身体不适寻求关注”的应对模式。
  • 对身体感觉过度敏感(如反复怀疑自己患病),或认为“心理问题是软弱的表现”,从而拒绝承认情绪困扰,强化躯体症状。
  • 长期高压工作、人际关系紧张、经济压力等,使身体处于慢性应激状态,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。
  • 家庭中,情绪表达不被接纳(如“不要小题大做”),个体被迫用躯体症状获取关心。
  • 文化中对“心理健康”的污名化,也可能导致躯体化成为“被允许”的求助方式。
  • 缺乏亲友支持或安全感的个体,更易通过躯体症状缓解孤独感。

上述几种情况,都可能导致情绪由心理转到生理表达,除此之外,一些基础疾病也可能加重原有躯体化的程度。
所以,当你出现以下几种情况,且无法由其他疾病完全解释,那你就有可能患上了“躯体化”症状。
  • 头部与肌肉骨骼:慢性头痛(尤其是紧张性头痛)、颈肩腰背酸痛、关节痛(无器质性病变)。
  • 内脏疼痛:胸痛(非心源性)、腹痛(肠易激综合征常见)、慢性盆腔痛等,检查无明显异常。
  • 反复胃痛、胃胀、恶心、腹泻或便秘(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,如考试前腹泻、压力大时食欲骤降)。 胃镜、肠镜检查无严重病变,但症状持续存在。
  • 心悸、胸闷、气短(常被怀疑为心脏病,但心电图、心脏彩超无异常),可能伴随“濒死感”(惊恐发作的表现)。
  • 头晕、晕厥(非前庭系统或脑血管问题)、肢体麻木、乏力(如“全身没劲但查不出病”)。
  • 失眠或嗜睡,睡眠质量差却难以通过休息缓解疲劳。
  • 性功能障碍(如性欲减退、性交疼痛,无生理原因)。

总的来说,如果出现这些情况,且症状涉及多个系统,并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(如生气后胃痛、焦虑时心悸);医学检查未发现对应器质性病变,或病情与症状严重程度不符;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,严重影响工作、社交或生活质量的时候,就要警惕躯体化的情况了。
如果你正在怀疑自己是否以及有“躯体化”情况,首先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。
首先,应以医学排查优先,先通过正规检查排除躯体疾病,避免漏诊。
医学排查无果后,要前往正规的精神心理科门诊进行心理评估,进一步确定躯体反应原因。
在确切得知自己为“躯体化”表现后,要主动配合精神心理科的治疗方案,及时的治疗会有效的帮助你改善工作与生活状态。
躯体化是心理痛苦的“身体语言”,并非“装病”或“矫情”。理解其背后的心理社会机制,既能避免过度医疗,也能帮助你从根源上缓解痛苦。
若你或身边人长期被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困扰,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科专业评估,是打破“身心恶性循环”的重要一步。
希望以上内容能为你提供科学的认识与应对方向,关注心理健康,也是守护身体的重要方式。

关注我们,分享更多我们的故事
本文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