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科普】心悸?胃痛?发抖?查不出原因的不适可能是你内心的求救信号!
发布于 2025-04-14

-
焦虑、抑郁、愤怒等负面情绪长期无法被识别或表达,转而通过躯体症状“释放”。 -
童年期忽视、虐待、重大丧失等创伤,可能导致个体形成“通过身体不适寻求关注”的应对模式。 -
对身体感觉过度敏感(如反复怀疑自己患病),或认为“心理问题是软弱的表现”,从而拒绝承认情绪困扰,强化躯体症状。 -
长期高压工作、人际关系紧张、经济压力等,使身体处于慢性应激状态,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。 -
家庭中,情绪表达不被接纳(如“不要小题大做”),个体被迫用躯体症状获取关心。 -
文化中对“心理健康”的污名化,也可能导致躯体化成为“被允许”的求助方式。 -
缺乏亲友支持或安全感的个体,更易通过躯体症状缓解孤独感。

-
头部与肌肉骨骼:慢性头痛(尤其是紧张性头痛)、颈肩腰背酸痛、关节痛(无器质性病变)。 -
内脏疼痛:胸痛(非心源性)、腹痛(肠易激综合征常见)、慢性盆腔痛等,检查无明显异常。 -
反复胃痛、胃胀、恶心、腹泻或便秘(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,如考试前腹泻、压力大时食欲骤降)。 胃镜、肠镜检查无严重病变,但症状持续存在。 -
心悸、胸闷、气短(常被怀疑为心脏病,但心电图、心脏彩超无异常),可能伴随“濒死感”(惊恐发作的表现)。 -
头晕、晕厥(非前庭系统或脑血管问题)、肢体麻木、乏力(如“全身没劲但查不出病”)。 -
失眠或嗜睡,睡眠质量差却难以通过休息缓解疲劳。 -
性功能障碍(如性欲减退、性交疼痛,无生理原因)。
